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木曰蕭師言
  與臺灣有關的沉船記憶,由臺灣金牌編劇上陣改編,拍攝地和主演之一都來自寶島……集結眾多臺灣元素的大製作《太平輪》(劇照如圖)自5日在島內公映以來,引發臺灣媒體和影迷諸多關註。與大陸影評界圍觀“槽點”相比,臺灣觀眾對這部承載兩岸歷史回憶和家國傷痛的“東方泰坦尼克片”給予了更多寬容和理解。
  《環球時報》記者曾採訪撰寫《太平輪一九四九——航向臺灣的故事》一書的臺灣作家張典婉。張典婉告訴記者,“太平輪是一個縮影,承載了一代人的離散與流亡,至今還能感受當時兩岸隔絕的無奈和傷痛”。可以說,是臺灣社會的“太平輪情結”在一定程度上輓救了吳宇森的票房。《太平輪》在臺灣上映的時間比大陸晚3天。12月5日起,該片在島內76家影院上映,刷新臺灣影史上映院線數最多的華語片紀錄。不僅如此,島內各家影院的排片場次也相當密集,僅以舉辦首映禮的臺北信義威秀為例,12月9日,該片被24小時循環播放25場。作為主演之一的臺灣“男神”金城武的照片更是遍佈各個角落。上映前3天,《太平輪》在臺北拿下745萬元新臺幣的票房,全台票房為2380萬元,成為全台票房冠軍,同時也創下近年來華語電影票房的島內最新佳績。
  據《環球時報》記者瞭解,該片編劇是有臺灣“金筆”之稱的王蕙玲,李安代表作《色戒》《卧虎藏龍》和《飲食男女》劇本都出自她手。“太平輪事件”又有“中國版泰坦尼克”之稱,從籌划到拍攝一直受到臺灣電影界的關註。
  歷史上的太平輪從1948年起往返上海和基隆,到1949年沉沒前共完成兩岸間的35趟航程。在不少臺灣人心裡,這艘商船牽動的是兩岸間一家人的聚散離合,打撈起的則是兩岸對一段歷史的共同記憶。臺灣名嘴蔡康永是當年太平輪股東蔡天鐸的兒子,他發表的名為《我家的泰坦尼克號》文章在臺灣很有名。星雲大師在著作中提及“因緣”,也曾以太平輪為比喻,回憶當時因為沒趕上那班太平輪才幸免於難。
  65年來,太平輪成為臺灣不少文學影視作品的故事背景。臺灣當代作家白先勇作品《謫仙記》中女主角的雙親就在太平輪事件中罹難,後來《謫仙記》由大陸導演謝晉拍攝成電影《最後的貴族》,女主角是潘虹。近些年,《最後的貴族》還被改編成話劇一演再演。而醞釀7年、製作3年的臺灣紀錄片《驚濤太平輪》更是全景展示了“太平輪事件”。
  儘管票房表現尚可,臺灣輿論對電影《太平輪》的評價依然褒貶不一。有媒體表示,“不同於以往影像作品,吳宇森在戰爭與愛情的平衡中,選擇通過戰爭來烘托愛情,把重點放在動蕩社會的人際關係上,展現大時代中的身不由己和催人淚下的人性光輝。這種嘗試值得肯定”。臺灣網民在雅虎臺灣版的電影頻道中留言說:“一個個主角都因愛而心甘情願被束縛,即便經歷很多動蕩,但愛牽動了所有人,牽動了無奈的時代背景。”
  臺灣《中時電子報》則批評《太平輪》劇情過於膚淺,“導演真的不是郭敬明嗎?”臺灣《中國時報》評論說,“吳宇森一向生硬的文戲,在這部電影中完全被凸顯出來”。臺灣《聯合報》稱,“由於要交代多組人物關係,還要夾敘夾議當時的政局變化,大我與小我之間不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矛盾。影片的上集還沒搔到癢處就按下暫停,只能靜待精銳盡出的下集再見分曉”。▲  (原標題:臺灣“太平輪情結”輓救吳宇森 島內輿論褒貶不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31ides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